囚禁的牢笼,鲸豚的噩梦

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9335.html

文章来源:拯救表演动物

本文内容节选自邵然老师给调查志愿者们的线上分享

她曾经是一名动物表演行业的从业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驯兽师。正因为她经历过,见证过许许多多动物的痛苦与离别。她选择了站出来为动物发声,让更多人“不在为牢笼而痴迷”走进鲸豚的世界,明白海洋才是它们的家。

在人们心中鲸豚是一种自由与释放,是一种希望与顺遂的象征。提起海洋馆,提起鲸豚时会充满着欢快与喜悦,会忍不住去接近,去触摸它们,甚至幻想当一名鲸豚的训练师。当真正走进它们内心后,见证了鲸豚孤独的一生,会使我们心疼,使我们意识到它们过的并不快乐。

鲸豚本应是我们的朋友,它们对人类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他们待人真诚友好,甚至有很多鲸豚救人的奇闻逸事,可人类却一次次的伤害它们。

01.它们还有自由可言吗?

在鲸目中包含了八十多种大型有胎盘的海洋哺乳动物,鲸鱼、海豚、鼠海豚,它们全部都是属于鲸类的。我们常常听到海豚在大海中救人和救其他哺乳动物的故事。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它为什么会有救人的行为呢?

邵然老师曾在网上搜了很多答案,大部分的科普百科知识回答她:因为它们会托起自己的孩子,教孩子如何呼吸,所以它们看到人会去顶。

后面她查阅了一些真正研究海洋哺乳动物学科的书,了解到它们有声纳系统。声纳系统可以判断物体的方向,可以让它们进行交流,发出语言的声音,可以辨别眼前的物体,精准到这个物体的分子结构。这本书叫《海豚:人类在水下的一面镜子》。由此就可联想到,为什么鲸类会顶那些溺水的人和其他的哺乳动物呢?可能是因为它通过声纳系统可以辨别出眼前的这个生物需要帮助才能呼吸,所以它才会出现这种行为。

白鲸苏菲是邵然老师曾经驯养过的白鲸,它患有强烈的抑郁症,而抑郁使它喜怒无常经常攻击自己的训练师,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很排斥,孤独感伴随着它一生。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畅游在大海之中的海洋动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一头三米多长的白鲸,生活在一个长达10米长的水泥池之中,没有畅游的空间,没有温暖的阳光,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一起游玩的伙伴,还要日复一日为讨好观众而演出,面对观众自以为掌声的噪音,一转身就能逛完的水泥池。这些都能代替浩瀚无垠的海洋吗?这些是它们想要的快乐吗?它们还有自由可言吗?

而不仅仅如此,在海洋馆所诞生的鲸豚很难与自己的母亲有过多的相处空间。因为小鲸豚要经过单独的训练才能进行完美的演出,才能夺得观众喜爱。而被迫分离的虎鲸妈妈,意识到孩子的不存在时,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独自待在水泥池角落,不愿走出那个小房间,不愿吃任何东西,也不愿去见阳光,它宁愿躲在那个昏暗的小黑屋里。有时还会发出人们从未听过的叫声,用这种远程的声音寻找自己孩子,但它们不知道,它们再也无法与自己的孩子相见了。

02.圈养产业对鲸豚的伤害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鲸豚畅游于海洋之中,海鸥盘旋于海面之上,无忧无虑,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可就这美好的画面一次次被人类破坏,把捕获而来的鲸豚关进密闭的水泥池中,狭窄密闭的空间使它们喘不过气,行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你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10年,20年,甚至终身你会怎么样?

会抑郁,会发疯,极度想要逃离这里。

那么鲸豚也会,长期把鲸豚囚禁在狭窄的空间里,枯燥而乏味的环境,会使圈养的鲸豚出现异常的行为。沿着一个方向不停的打转,或呆在水泥池中不愿出来,亦或是像疯子一样不停地撞击墙壁,玻璃栅栏,更严重甚至会伤害人类。

这些都是它们被长期圈养环境单调枯燥,生理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后表现出的刻板行为。

鲸豚本可以在浩瀚的大海之中捕食,有选择食物的权利,可以与同伴嬉戏打闹,做属于它们的快乐游戏。可在圈养环境之中,被圈养的鲸豚没有选择食物的自由权,它们只能常年吃着饲养员投喂的冰冻死鱼。

同时,鲸豚的情感是特别丰富的,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之中,鲸豚之间发生了斗争,它们可以选择避而不见,逃离这片海域。而在圈养的环境中如果把三头鲸豚放在一个水泥池子之中,发生了斗争,它们无处可逃,甚至这种针对会伴随它们一辈子。

03.彼此的痛苦

纪录片《黑鲸》就讲述了它的故事,典型的一个被圈养的,受到动物表演产业摧残的一头鲸鱼的故事。

Tilikum是圈养的最大虎鲸,它在被捕获时仅仅两岁,从此它失去了在海洋中遨游的快乐,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不得不与各地的鲸鱼待在一起,在人类面前表演,以博得观众的喝彩。

一生之中它被受折磨,三次将人类杀死,直到年1月6日,Tilikum去世了,活了36年,带着多年的痛苦与折磨,以死亡获取了自由。

它在两岁时被迫与自己的母亲分别,进入陌生的环境之中,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表演。而后还要回到一个连翻身都很困难的水泥池中,生不如死。它的背鳍从高高耸立变得坍塌,因为它再也用不到了,它没有地方高速前进了。没有游动的空间,没有娱乐,长期的压力与折磨,使它的情绪压抑,低沉,总独自待在水泥池之中来回游动。日复一日,它对这个世界,对人类失望透顶,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自由。

世界上最悲伤的距离,是隔着玻璃相望,我很痛苦,你却对我笑。

国外有位母亲MercedesHernandez的独子Alexis被虎鲸杀害后,他没有因此去怀恨这头虎鲸,而是加入了西班牙的“解放虎鲸”的自发倡议活动,用自己全部精力去拯救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

一头名叫keto的虎鲸在长期训练压力的折磨下爆发了,将Alexis撞进了十几米长的池子之中,失去孩子的母亲有多痛苦,相信大家都知道。可这位母亲没有怀恨在心,而是想起自己的儿子曾经说过虎鲸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动物,不会主动去伤害人类,于是他决定加入这场活动,让本该畅游在大海之中的生物不在备受折磨。

04.动物表演从来没有停止过

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陆续从俄罗斯进口9头虎鲸。

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和无锡长乔海洋公园分别购进6头虎鲸。

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以一场“王者虎鲸科普表演”首秀,拉开了中国虎鲸表演的帷幕。

是的,动物表演从来没有停止过。

节目声称表演目的在于“展示虎鲸自然的生活状态”。而它的表演项目,没有自然生活的状态,只有繁琐水面跳跃、翻滚、歌唱、队形表演等。

而他的科普也充满了大量误导,比如宣传词,“我们离开海岸的时候,更相信我们是一家人,我在这里,我们在这里,今天希望你们学会像我们一样热爱海洋中的动物”当看到这些宣传语时,只能用愤怒,荒唐来形容了。

下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出虎鲸的尾巴上有一个穿透性的伤口,拍摄出来的伤口可能没有肉眼看到的明显。但尽管伤口已经穿透了,它依旧要给观众表演拍打水花,用尾巴把池水溅起水花来,而去逗观众开心。大家想想这有什么可开心的呢?

让一个尾巴都穿透了的动物,给你身上溅几滴水就会开心吗?

在大自然中,它是海洋霸主,海洋中的王者。经常有研究它们的人说是鲸类创造了海洋文明,像我们人类创造文明一样,而人类没有对这样大自然的强者有敬畏之心,也没有英雄惜英雄。有的是什么?我要征服他,我要让他成为我的奴隶,这种思想完全跟保护不相关。

下面这张图是患有皮肤病的北极熊,尽管生病了,也没有就此放过它,依旧让它们出来表演。如果一头北极熊时常从左走到右,从右走到左,时常到排风扇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直待在一个小屋子里,只有一个小口有新鲜的空气流入,而动物只能趴在那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让人看了会有多难受?

很多人会觉得大自然已经没有那么好了,把动物关起来是在救他们,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这是在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悲剧。

我们真正应该解决的是根本的问题,不是让它们过上更苦的日子。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唯一在我国境内繁殖的鳍足目海洋哺乳动物。斑海豹妈妈的乳汁脂肪含量高达60%可以让小海豹迅速的成长,可它们在没有完全独立时,就被动物贩子盯上,随后流入各大海洋馆中。

而在海洋馆中,他们患白内障的几率很高,因为海洋馆中的灯光,勾兑的海水的刺激,心理压力等各方面所导致的。很多患有白内障的斑海豹会被关进“等死室”可以看到这里的环境非常的差,而在野外的斑海豹它们充满着生机,生命力与好奇心。

然而这样一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海洋馆中经历着什么?

05.放它们自由

我们伤害了它们,我们却不自知。伤害,是相互的,长期的打压,折磨,必然会使它们产生强烈的反抗,从而适得其反,它们自然也会来伤害人类。

同时,动物表演并没有向大家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却传递了大量扭曲的价值观。这会让人们觉得动物生来就是人类的玩物,可以随意的被人类操控,可以任意的折磨,打压动物。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很容易误导孩子,影响社会。

我相信共情与爱可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中,希望我们一起拒绝动物表演,让这些美丽的生命享受到生命应有的尊严。

尽自己所能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野外种群和它们的自由。

(绿会融媒获授权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4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